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意识也得焕新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来源:环球网 责编:张天悦
老楼加装电梯、地面铺装改造、楼体安全加固……眼下,各地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民生工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部分社区,一些改造项目遭遇“卡壳”,还有的社区环境提升后整洁了没两天又脏乱差起来。
好事难落地,到底卡在哪儿?众口难调是重要一条。大量老旧小区建成于上世纪中后期,在规划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停车、绿化、休闲等现代需求。改造势在必行,但改什么怎么改、先改哪儿后改哪儿、改后维护咋持续,这些关乎改造成效的具体问题,却屡屡在纷争中陷入尴尬。比如一些居民缺乏付费买服务的意识,这边不交物业费,那边小区没人管,一来二去便陷入“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回老路”的怪圈。还有一些人虽说表示愿意买服务,却抱定自认的死理儿不妥协,方案左改右改就是通不过。如此种种,都为工程推进徒增“梗阻”。
僵局难破,关键在利益协调难,也决定了凡事必须“向前一步”。以物业服务为例,有社区就探索出了“先尝后买”模式,由政府出资,先将专业化物业引入,进而慢慢培养居民的付费意识,以用户体验换改造提升治理共识,收到了不错效果。而就北京来说,随着《物业管理条例》的落地实施,社区被赋予了更大的治理主动权,物管会和业委会成为很多老旧小区张罗改造更新和后续管理的中坚力量。事实说明,有人牵头、众人沟通,有所兼顾、相互关照,不断拓展共治的内涵与外延,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人将老旧小区焕新形容为“内外兼修”:外,即做好硬件更新、功能重组;内,即培育社区意识、共治意识。在这方面,政府大包大揽不可持续,关键是培育居民共治的内生动力。就目前来看,很多老旧小区的“内修”还很不够,普及“谁受益、谁付费”的物业服务观念,养成“社区环境人人有责”的共治共享意识,仍是一项长期工程。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在制定改造方案时,也需要较大限度倾听民意,进而调动起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当改什么和怎么改都由居民自己决定,群众的参与感增强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自然会提升。当越来越多人将身边事视作自家事,美化家园何愁没有内生动力?
社区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也关乎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多点发力、持之以恒,新理念将会一点点生长发芽,城市精治也就有了鲜活扎实的根基。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